第2章
关灯
小
中
大
他没有半点犹豫,冲入夜色之中,朝灯火通明的斋舍奔去……
第一章太学命案
天已大亮,岳祠门前挤满了人。
岁末留斋的学子有二百余人,几乎全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学官如祭酒、博士、胥长、胥史等,能来的都来了,此外还有平日里负责洒扫、厨食的斋仆,也大都聚集在此。
大火已被扑灭。
亏得宋慈及时奔回斋舍叫人,惊醒众多学子,一起担水赶去岳祠,总算救火成功。
这场大火最终只烧毁了神台,未造成更多损毁,四年前岳祠尽成废墟的那一幕总算没有重演。
各斋的斋长、学正、学录、学谕等人,遵照祭酒的吩咐,将各斋学子拦在外围,留出岳祠门前的一片空地。
那里摆放着一张草席,草席上是何太骥的尸体。
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蹲在草席边,正在查验尸体。
这中年人名叫韦应奎,乃是临安府衙的司理参军,专掌临安府境内的刑狱勘鞫之事。
岳祠的大火扑灭后,太学祭酒汤显政觉得何太骥的自尽存在不少蹊跷可疑之处,于是命人将火场保护起来,将何太骥的死报到了临安府衙。
今天是岁除前的最后一天,原本只要平安无事,韦应奎便可早早交差,回家舒舒服服地过个好年,享受难得的五天休沐。
他一心盼着一切如常,千万别发生什么刑狱纠纷,尤其是命案,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
倘若死的是平头百姓,他定然随随便便应付过去,可死的是太学司业,好歹是个六品的朝廷命官,他纵有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带了几个差役赶来太学。
他从汤显政那里大致了解了事情经过,得知宋慈是何太骥自尽时唯一在场之人,接着便去查验何太骥的尸体。
说是查验,其实只是简单地看上几眼,伸手碰一碰尸体,在人前做做样子。
韦应奎看过尸体,又走进了岳祠。
岳祠门上的铁锁,早在众学子救火之时便被砸开了,此时门是敞开的。
韦应奎在岳祠里转了一圈,出来后便挥了挥肥厚的手掌:“来人,将这宋姓学子抓起来。
” 两个差役领命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了宋慈的两条胳膊。
韦应奎移步至汤显政身前,道:“祭酒大人所疑不假,何司业之死,的确不是自尽。
这宋姓学子便是凶手,我这就抓他回府衙审问,相信很快便能查明真相,还何司业一个公道。
” “凶手是这宋慈?”汤显政朝宋慈看了一眼,“可夜里呼人救火的,不也是他吗?” 韦应奎颇有些不屑地一笑:“祭酒大人有所不知,呼人救火,乃是这宋姓学子故意为之,为的便是撇清嫌疑。
像他这种自作聪明的凶犯,我在司理任上见得多了。
此等把戏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我。
” 汤显政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又见宋慈被差役押着,既不辩解,也不反抗,心里已信了八九分。
“岳祠是命案现场,须得先封起来,以免有人擅自出入,等结案之后,再来解封。
不便之处,还请祭酒大人见谅。
” “那就有劳韦司理了。
” 韦应奎向汤显政行了礼,分派差役留下来贴封条,招呼其他差役回府衙。
两个差役押了宋慈就走,围观学子赶紧让开一条道。
宋慈早在决定呼人救火之时,便料到会是这般后果。
他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神情镇定自若,周遭学子对他指指点点,他看也不看,全不在乎。
忽然,人群中响起一个清亮声音:“好一个司理参军,如此草率抓人,就不怕冤害了无辜?” 这声音来自左侧,韦应奎扭头望去,见一群学子挤在一堆。
他左看右看,不知说话之人是谁,厉声道:“是谁在说话?既然敢说,就别躲着!” 说话之人倒也不遮掩,举步走出人群,扬起脸道:“是我!”其人二十岁不到,白皙俊俏的脸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傲气。
宋慈认得那说话的学子,是他的同斋学子刘克庄。
他和刘克庄同期入学,同被分在习是斋,刘克庄更是被选为斋长,再加上年纪相仿,又都来自福建路,算得上是同乡,因此两人一向交好,大半年相处下来,彼此已算是知交好友。
他知道刘克庄不愿眼睁睁见他被差役抓走,这才站出来替他说话。
韦应奎今日本就因为休沐在即而不甚耐烦,本想拿出言不逊的刘克庄出出气,可一见刘克庄衣锦带玉,显然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家中必定非富即贵。
要知道大宋境内许多高官子弟都在临安太学求学,在不清楚对方家世背景的情况下,可不敢贸然得罪。
他将已到嘴边的一腔怨气又憋了回去,稍稍缓和语气,道:“你叫什么名字?” 刘克庄朗声应道:“习是斋刘克庄。
” 韦应奎暗自琢磨了一下,没听说朝廷里哪位刘姓高官有叫刘克庄的子嗣。
他当然不会认得刘克庄,只因
岁末留斋的学子有二百余人,几乎全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学官如祭酒、博士、胥长、胥史等,能来的都来了,此外还有平日里负责洒扫、厨食的斋仆,也大都聚集在此。
大火已被扑灭。
亏得宋慈及时奔回斋舍叫人,惊醒众多学子,一起担水赶去岳祠,总算救火成功。
这场大火最终只烧毁了神台,未造成更多损毁,四年前岳祠尽成废墟的那一幕总算没有重演。
各斋的斋长、学正、学录、学谕等人,遵照祭酒的吩咐,将各斋学子拦在外围,留出岳祠门前的一片空地。
那里摆放着一张草席,草席上是何太骥的尸体。
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蹲在草席边,正在查验尸体。
这中年人名叫韦应奎,乃是临安府衙的司理参军,专掌临安府境内的刑狱勘鞫之事。
岳祠的大火扑灭后,太学祭酒汤显政觉得何太骥的自尽存在不少蹊跷可疑之处,于是命人将火场保护起来,将何太骥的死报到了临安府衙。
今天是岁除前的最后一天,原本只要平安无事,韦应奎便可早早交差,回家舒舒服服地过个好年,享受难得的五天休沐。
他一心盼着一切如常,千万别发生什么刑狱纠纷,尤其是命案,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
倘若死的是平头百姓,他定然随随便便应付过去,可死的是太学司业,好歹是个六品的朝廷命官,他纵有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带了几个差役赶来太学。
他从汤显政那里大致了解了事情经过,得知宋慈是何太骥自尽时唯一在场之人,接着便去查验何太骥的尸体。
说是查验,其实只是简单地看上几眼,伸手碰一碰尸体,在人前做做样子。
韦应奎看过尸体,又走进了岳祠。
岳祠门上的铁锁,早在众学子救火之时便被砸开了,此时门是敞开的。
韦应奎在岳祠里转了一圈,出来后便挥了挥肥厚的手掌:“来人,将这宋姓学子抓起来。
” 两个差役领命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了宋慈的两条胳膊。
韦应奎移步至汤显政身前,道:“祭酒大人所疑不假,何司业之死,的确不是自尽。
这宋姓学子便是凶手,我这就抓他回府衙审问,相信很快便能查明真相,还何司业一个公道。
” “凶手是这宋慈?”汤显政朝宋慈看了一眼,“可夜里呼人救火的,不也是他吗?” 韦应奎颇有些不屑地一笑:“祭酒大人有所不知,呼人救火,乃是这宋姓学子故意为之,为的便是撇清嫌疑。
像他这种自作聪明的凶犯,我在司理任上见得多了。
此等把戏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我。
” 汤显政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又见宋慈被差役押着,既不辩解,也不反抗,心里已信了八九分。
“岳祠是命案现场,须得先封起来,以免有人擅自出入,等结案之后,再来解封。
不便之处,还请祭酒大人见谅。
” “那就有劳韦司理了。
” 韦应奎向汤显政行了礼,分派差役留下来贴封条,招呼其他差役回府衙。
两个差役押了宋慈就走,围观学子赶紧让开一条道。
宋慈早在决定呼人救火之时,便料到会是这般后果。
他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神情镇定自若,周遭学子对他指指点点,他看也不看,全不在乎。
忽然,人群中响起一个清亮声音:“好一个司理参军,如此草率抓人,就不怕冤害了无辜?” 这声音来自左侧,韦应奎扭头望去,见一群学子挤在一堆。
他左看右看,不知说话之人是谁,厉声道:“是谁在说话?既然敢说,就别躲着!” 说话之人倒也不遮掩,举步走出人群,扬起脸道:“是我!”其人二十岁不到,白皙俊俏的脸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傲气。
宋慈认得那说话的学子,是他的同斋学子刘克庄。
他和刘克庄同期入学,同被分在习是斋,刘克庄更是被选为斋长,再加上年纪相仿,又都来自福建路,算得上是同乡,因此两人一向交好,大半年相处下来,彼此已算是知交好友。
他知道刘克庄不愿眼睁睁见他被差役抓走,这才站出来替他说话。
韦应奎今日本就因为休沐在即而不甚耐烦,本想拿出言不逊的刘克庄出出气,可一见刘克庄衣锦带玉,显然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家中必定非富即贵。
要知道大宋境内许多高官子弟都在临安太学求学,在不清楚对方家世背景的情况下,可不敢贸然得罪。
他将已到嘴边的一腔怨气又憋了回去,稍稍缓和语气,道:“你叫什么名字?” 刘克庄朗声应道:“习是斋刘克庄。
” 韦应奎暗自琢磨了一下,没听说朝廷里哪位刘姓高官有叫刘克庄的子嗣。
他当然不会认得刘克庄,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