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子杨广入住晋阳宫,李世民封秦公
关灯
小
中
大
“李渊,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你悉心照料。
你忠心可嘉,朕回朝后,定会重重赏赐。
” “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渊跪地谢恩,额头触地,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与感激。
望着杨广的车驾渐行渐远,李渊父子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知道,此次危机虽已解除,但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如履薄冰。
而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守护好自己的家族与这片土地。
晋阳宫的故事,成为了太原郡百姓口中的传奇,被人们代代传颂。
而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广于太原郡一住便是一月。
这一月里,太原郡上下在李渊父子的操持下,全力侍奉天子,将一应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日,杨广不是在观赏太原郡独特的山水风光,沉醉于那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就是沉醉于盛大的宴会之中,享受着美酒佳肴与美妙的歌舞表演,尽享尊宠。
离行之日,天色微明,晨曦初破,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
太原郡城的南门早已被清场,宽阔的街道上一尘不染。
李渊父子率领一众官员,身着整齐的朝服,神色庄重地候在道路两侧。
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吹得众人衣袂猎猎作响,却无一人稍有懈怠,大家都怀揣着对天子的敬畏之心,静静等待着。
远处,天子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出现。
三十六人的御林军方阵,身着亮银色铠甲,那铠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
他们手持长枪,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肆意舞动,仿佛燃烧的火焰。
紧接着是十六抬的华丽龙辇,由八匹纯白的骏马牵引,骏马身姿矫健,步伐整齐。
龙辇之上,杨广身着明黄色的龙袍,那鲜艳的颜色在晨光中格外夺目。
头戴冕旒,垂帘随着车辇的移动轻轻晃动,端坐在其中,尽显天子威严,仿佛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存在。
李渊父子急忙跪地,齐声高呼:“恭送陛下,愿陛下圣驾一路平安,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在空旷的城门前回荡,久久不散。
杨广从龙辇中微微探身,目光扫视着跪地的众人,眼神中透着一丝满意。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李渊父子身上,开口说道:“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卿等悉心照料,诸事皆顺,朕心甚悦。
望卿等继续为朕守好这并州之地,保一方百姓平安。
” 李渊连忙叩头谢恩,说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愿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我大隋繁荣永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世民也随之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此次返程,定是一路顺遂。
臣等翘首以盼陛下再次驾临,并州之地永远为陛下敞开怀抱。
” 杨广微微点头,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意中既有对此次行程的满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而后,他挥了挥手,示意队伍启程。
一时间,鼓乐齐鸣,激昂的音乐声在空气中回荡。
仪仗队伍缓缓向前移动,那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滚动。
李渊父子站起身来,目送着天子的车驾渐行渐远。
他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远去的队伍,直到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消失在远方的晨雾之中,仿佛被这朦胧的雾气吞噬。
李渊才微微叹了口气,感慨地说道:“陛下此次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并州。
” 太原城外尘土飞扬,天子庞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黄河渡口进发。
那扬起的尘土如同一片黄色的云雾,笼罩着整个队伍。
杨广端坐在华丽的车辇之中,透过轻纱帷幔,望着逐渐远去的太原城,心中五味杂陈。
此次晋阳之行,本为彰显天子威严、稳固北方局势,却因宇文化及与李渊父子的纷争,让他的心境颇为复杂。
车辇的颠簸,似乎也在应和着他内心的波澜,每一次晃动都像是在提醒他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与天下局势的变幻莫测。
黄河渡口,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巨大的龙舟停泊在岸边,船身雕梁画栋,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一座水上宫殿。
在阳光下,那金色的装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仿佛要与太阳争辉。
这艘龙舟,是杨广出行的专属座驾,承载着天子的无上威严。
船帆高高扬起,上面绣着巨大的隋字,那黑色的字迹在白色的帆面上格外醒目,随风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大隋的荣耀。
在一众侍卫与官员的簇拥下,杨广登上龙舟。
随着一声令下,龙舟缓缓驶离岸边,船头劈开滔滔黄河水,向黄河下游的东都洛阳进发。
站在船头,杨广望着滔滔黄河水,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仿佛是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兴衰。
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来的宏图伟业,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本欲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三征高句丽,试图拓展疆土,扬我大隋国威。
每一项举措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他本欲铸就千古一帝的辉煌,却没想到引发了民间的诸多不满。
如今,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逐渐蔓延开来,这让他心中隐隐不安,仿佛有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而在太原城,李渊父子送别天子后,回到府中。
李渊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陷入沉思。
那玉佩温润细腻,但此刻却无法抚平他内心的忧虑。
李世民站在一旁,恭敬地说道:“父亲,天子此次离去,想必对我们仍有疑虑。
宇文化及那奸贼,也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他定会想方设法再次陷害我们,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李渊微微点头,轻叹一声:“为父知晓,如今局势复杂,犹如置身于荆棘丛中,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
但只要我们忠心耿耿,一心为朝廷效力,他也不能轻易拿我们怎样。
” 李世民目光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睿智与果敢,继续说道:“父亲,儿以为,我们可在太原暗中扩充兵力,广纳贤才。
如今天下大乱,四方豪杰并起,正是用人之际。
若能积聚力量,日后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有所应对,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
”李渊抬眼看向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仿佛看到了家族未来的希望:“世民,你所言极是。
但此事切不可声张,以免引起他人猜忌,招来杀身之祸。
” 与此同时,在龙舟上的宇文化及,也在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他深知,此次没能扳倒李渊父子,是一大失误。
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在他那狭隘而贪婪的心中,李渊父子势力的壮大,迟早会对自己构成巨大的威胁。
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在船舱内秘密商议。
船舱内灯光昏暗,众人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有些阴森。
“此次让李渊父子逃过一劫,实乃我等之失策。
”宇文化及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寒光,仿佛一只择人而噬的恶狼。
一位谋士上前说道:“大人不必忧虑,李渊父子虽一时得意,但只要我们抓住他们的把柄,定能将其置于死地。
依属下之见,可派人继续在太原城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轨之举,便可立即向陛下奏明。
我们要像潜伏的毒蛇一样,等待最佳的时机,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 宇文化及微微点头,又问道:“那关于各地起义军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另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如今起义军势力渐大,已成燎原之势,朝廷若一味镇压,恐难有成效。
不如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对一些势力较小的起义军进行招安,以削弱其力量。
同时,加强对重要地区的防守,尤其是确保东都洛
你忠心可嘉,朕回朝后,定会重重赏赐。
” “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渊跪地谢恩,额头触地,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与感激。
望着杨广的车驾渐行渐远,李渊父子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知道,此次危机虽已解除,但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如履薄冰。
而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守护好自己的家族与这片土地。
晋阳宫的故事,成为了太原郡百姓口中的传奇,被人们代代传颂。
而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广于太原郡一住便是一月。
这一月里,太原郡上下在李渊父子的操持下,全力侍奉天子,将一应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日,杨广不是在观赏太原郡独特的山水风光,沉醉于那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就是沉醉于盛大的宴会之中,享受着美酒佳肴与美妙的歌舞表演,尽享尊宠。
离行之日,天色微明,晨曦初破,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
太原郡城的南门早已被清场,宽阔的街道上一尘不染。
李渊父子率领一众官员,身着整齐的朝服,神色庄重地候在道路两侧。
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吹得众人衣袂猎猎作响,却无一人稍有懈怠,大家都怀揣着对天子的敬畏之心,静静等待着。
远处,天子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出现。
三十六人的御林军方阵,身着亮银色铠甲,那铠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
他们手持长枪,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肆意舞动,仿佛燃烧的火焰。
紧接着是十六抬的华丽龙辇,由八匹纯白的骏马牵引,骏马身姿矫健,步伐整齐。
龙辇之上,杨广身着明黄色的龙袍,那鲜艳的颜色在晨光中格外夺目。
头戴冕旒,垂帘随着车辇的移动轻轻晃动,端坐在其中,尽显天子威严,仿佛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存在。
李渊父子急忙跪地,齐声高呼:“恭送陛下,愿陛下圣驾一路平安,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在空旷的城门前回荡,久久不散。
杨广从龙辇中微微探身,目光扫视着跪地的众人,眼神中透着一丝满意。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李渊父子身上,开口说道:“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卿等悉心照料,诸事皆顺,朕心甚悦。
望卿等继续为朕守好这并州之地,保一方百姓平安。
” 李渊连忙叩头谢恩,说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愿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我大隋繁荣永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世民也随之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此次返程,定是一路顺遂。
臣等翘首以盼陛下再次驾临,并州之地永远为陛下敞开怀抱。
” 杨广微微点头,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意中既有对此次行程的满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而后,他挥了挥手,示意队伍启程。
一时间,鼓乐齐鸣,激昂的音乐声在空气中回荡。
仪仗队伍缓缓向前移动,那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滚动。
李渊父子站起身来,目送着天子的车驾渐行渐远。
他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远去的队伍,直到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消失在远方的晨雾之中,仿佛被这朦胧的雾气吞噬。
李渊才微微叹了口气,感慨地说道:“陛下此次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并州。
” 太原城外尘土飞扬,天子庞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黄河渡口进发。
那扬起的尘土如同一片黄色的云雾,笼罩着整个队伍。
杨广端坐在华丽的车辇之中,透过轻纱帷幔,望着逐渐远去的太原城,心中五味杂陈。
此次晋阳之行,本为彰显天子威严、稳固北方局势,却因宇文化及与李渊父子的纷争,让他的心境颇为复杂。
车辇的颠簸,似乎也在应和着他内心的波澜,每一次晃动都像是在提醒他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与天下局势的变幻莫测。
黄河渡口,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巨大的龙舟停泊在岸边,船身雕梁画栋,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一座水上宫殿。
在阳光下,那金色的装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仿佛要与太阳争辉。
这艘龙舟,是杨广出行的专属座驾,承载着天子的无上威严。
船帆高高扬起,上面绣着巨大的隋字,那黑色的字迹在白色的帆面上格外醒目,随风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大隋的荣耀。
在一众侍卫与官员的簇拥下,杨广登上龙舟。
随着一声令下,龙舟缓缓驶离岸边,船头劈开滔滔黄河水,向黄河下游的东都洛阳进发。
站在船头,杨广望着滔滔黄河水,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仿佛是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兴衰。
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来的宏图伟业,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本欲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三征高句丽,试图拓展疆土,扬我大隋国威。
每一项举措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他本欲铸就千古一帝的辉煌,却没想到引发了民间的诸多不满。
如今,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逐渐蔓延开来,这让他心中隐隐不安,仿佛有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而在太原城,李渊父子送别天子后,回到府中。
李渊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陷入沉思。
那玉佩温润细腻,但此刻却无法抚平他内心的忧虑。
李世民站在一旁,恭敬地说道:“父亲,天子此次离去,想必对我们仍有疑虑。
宇文化及那奸贼,也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他定会想方设法再次陷害我们,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李渊微微点头,轻叹一声:“为父知晓,如今局势复杂,犹如置身于荆棘丛中,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
但只要我们忠心耿耿,一心为朝廷效力,他也不能轻易拿我们怎样。
” 李世民目光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睿智与果敢,继续说道:“父亲,儿以为,我们可在太原暗中扩充兵力,广纳贤才。
如今天下大乱,四方豪杰并起,正是用人之际。
若能积聚力量,日后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有所应对,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
”李渊抬眼看向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仿佛看到了家族未来的希望:“世民,你所言极是。
但此事切不可声张,以免引起他人猜忌,招来杀身之祸。
” 与此同时,在龙舟上的宇文化及,也在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他深知,此次没能扳倒李渊父子,是一大失误。
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在他那狭隘而贪婪的心中,李渊父子势力的壮大,迟早会对自己构成巨大的威胁。
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在船舱内秘密商议。
船舱内灯光昏暗,众人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有些阴森。
“此次让李渊父子逃过一劫,实乃我等之失策。
”宇文化及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寒光,仿佛一只择人而噬的恶狼。
一位谋士上前说道:“大人不必忧虑,李渊父子虽一时得意,但只要我们抓住他们的把柄,定能将其置于死地。
依属下之见,可派人继续在太原城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轨之举,便可立即向陛下奏明。
我们要像潜伏的毒蛇一样,等待最佳的时机,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 宇文化及微微点头,又问道:“那关于各地起义军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另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如今起义军势力渐大,已成燎原之势,朝廷若一味镇压,恐难有成效。
不如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对一些势力较小的起义军进行招安,以削弱其力量。
同时,加强对重要地区的防守,尤其是确保东都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