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阅卷

关灯
    不忙回道:“此子言论离经叛道,援引法墨非孔孟,已是名教之敌! 此子惯于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吸引众人目光,前科累累!乃少年急功近利,妄图快速获取名声一飞冲天,说明他的心性尚不成熟,踏入仕途后会是什么样,尚未可知! 微臣听说此子殿试第一个交卷出殿后,居然在台阶上跃起!可见此子轻佻,不可入翰林院! 本来我等内阁不欲使之入三鼎甲的,只是怕外人说内阁欲使费大学士保持最年轻状元的记录而联手打压杨植!所以将杨植策论列入一甲,伏望圣上特出宸断!” 嘉靖不再看其他人,提起朱笔,分别在三张一甲试卷上写下“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皇上阅卷的流程走完,众人退场。

     张佐收走三张试卷带去司礼监封存,剩下的二甲前十又被大家带回礼部。

    毛澄唤来书吏,把二甲以下的试卷全部拆开弥封,开始填写黄榜。

     黄榜前三名空缺,在明天传胪大典之前,才会在御前拆开,并当场填入黄榜。

     并不是皇帝为某人写了“第一甲第一名”,该人就一定中状元。

    众所周知,太宗文皇帝在传胪大典现场拆开弥封,看到第一甲第一名的名字孙曰恭非常膈应,就地把状元换成邢宽。

     就在这天,所有的殿试考生来到国子监领大红官服,准备参加明天的传胪大典。

     国子监里弥漫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四百一十名考生呼朋唤友,互相交流,从这一天起,他们就是同年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每个人都壮怀激烈,扼腕发誓,恨不得立刻提笔定天下,使国泰民安,大明永固! 杨植没有那么激动,因为凤阳府只有他一个人。

    别人都是以省认老乡,但是南直只能以府、县认老乡。

     大家领了官服用包裹兜着,都没有急着回住处,纷纷前往礼部打探消息。

     当然黄榜的消息很容易被大家知道,礼部书吏填着,旁边围着不少人抄着,书吏每填满一张就有人把抄录的名次带出去,傍晚的时候几乎所有新晋进士就知道了自己的名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甲开始的李舜臣、王教、王召、石英中、姚文炤、张絅、张京安、孙继鲁等以下的四百零七位进士,都知道了自己的名次。

     大家都不是傻子,对一下礼部门口的甲榜,黄榜空缺的三人是凤阳府凤阳县杨植、松江府华亭县徐阶、宁波府慈溪县姚涞。

     很快浙江省新晋进士们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说姚涞是一个神童,七岁就能背下《尚书》。

    他九岁时,父亲欠了很多钱,过年前债主上门讨债,父亲东躲西藏不敢回家。

     聪明的姚涞就从家里拿了四百文铜板,雇了一名戏子,在当晚债主们前来讨债时,让戏子穿上魁星的衣服,在姚涞的屋里跳魁星舞。

     晚上债主们骂骂咧咧进入姚家时,却看到姚涞的屋里影影绰绰有魁星。

     债主们大惊,这个姚涞是文曲星下凡,日后必中状元的人!于是马上免了姚家的债务,姚涞的父亲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过了年后,姚涞去感谢那名戏子,不料戏子说:“我那天在亲戚家喝酒睡过去了,根本没有去你家里!” 姚涞去年乡试中举后,大家就说那天在姚涞家跳舞的是真的魁星! 本科状元一定是姚涞! 杨植在礼部门口听到同年都在传这个故事,气不打一处来:闽、浙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装神弄鬼的渊薮!包括王阳明在内的神话传说是层出不穷! 那姚涞的父亲是兵部尚书,怎么会做生意欠下巨债! 锦衣卫有查禁妖言妖书之责!如果不是我中了三鼎甲,怎么都得上北京锦衣卫衙门报案去!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